【择高而立 向新而行】源聚新能谋发展,科创领航开新篇

供稿单位:新能源学院 编辑发布:党委宣传部 日期:2025-07-07 设置

为响应国家新能源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促进新能源交叉学科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更好发挥我校在新能源领域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党委于2023年6月成立新能源学院。学院坚持贯彻“两高四着力”战略部署,锚定“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交叉学科之路,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努力成为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的新引擎。

交叉创新强基 融合赋能提质

坚持交叉学科,提升内涵建设。学院聚焦新能源领域学术和产业发展前沿,融合交叉相关学科,获批“氢能科学与技术”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入选省新一轮重点学科。围绕“河南急需、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创新引领”的总体战略,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牵头组建“新能源汽车”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有效推动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与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突破一批新能源汽车产业关键“卡脖子”技术,为我省乃至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和工程应用提供有力支撑,引领未来新能源汽车开发新模式。目前,学院建有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为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了平台保障。

坚持科研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学院立足自身交叉学科优势,瞄准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沿,面向河南省“7+28+N”产业链群,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深耕“新型电池材料、绿氢制备、相变蓄冷储能、绿色环控节能”等重点产业。联合北京理工大学、河南省科学院、宇通客车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为学院建设发展提供高质量科研支撑。学院教师年均到账经费超过30万元,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9项,实现我校国家级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零”的突破;《面向催化与传感应用的多孔框架材料设计》项目研究成果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实现了我校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零”的突破;《高密度低能耗水合物相变蓄冷关键技术热及装备应用》项目研究取得重大技术突破,蓄冷密度达到了行业最高80kWh/m3,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创新人才培养,厚植发展根基。学院多措并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获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大项目、省级实践平台,获河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高校工科)一等奖。学院高度重视“双创”人才培养,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电化学测量技术竞赛一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电化学测量技术竞赛优秀组织奖1项,获“挑战杯”国赛铜奖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银奖1项、铜奖1项。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攀升,本科生考研率40%以上。学院成立以来,着力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成效显著。一名研究生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4榜单”,是我校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研究生入选者,标志着我院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了国际科研领域的高度认可;获“第十一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1项,创下了我校在该项赛事中的最佳纪录;两名研究生分别入选第四届河南省大学生“创新之星”和郑州轻工业大学2025届“十佳毕业生”。近两年,研究生发表SCIE论文80余篇,其中中科院一区2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10余篇。

产科教协同攻坚 国内外交流聚

加强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学院抢抓机遇,获批全国第二批氢能科学与工程交叉专业,依托新能源科技研究院、未来氢能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等产科教融合平台,持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课程建设引入OBE国际工程教育标准,优化“基础实验-虚拟仿真-工程实训”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块。孵化学生创业项目20项,联合申报专利10项,为比亚迪、葛洲坝集团、三峡集团等企业输送专业人才170余名。学院积极推行“校企双导师制”,与福建南平南孚、广州虎头电池等知名企业共建校企研发中心,围绕行业技术难题开展定向研发,承担企业委托课题20余项,联合攻关关键技术12项。4位教师入选河南省“科技副总”三年行动计划,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智力支撑,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加强国内外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学院始终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教育开放水平为目标,着力构建“学院统筹推进、教师深度参与、学生全面融入”的三位一体国际交流合作体系。聘任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刘建德等担任学科特聘教授,获批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邀请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Seeram Ramakrishna教授指导学科建设及科研工作;邀请俄罗斯圣彼得堡ITMO大学Elena F. Krivoshapkina教授、Pavel Krivoshapkin教授等国际化人才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通过高频次的国际学术互动,营造多元开放的学术氛围。立足学科特色与发展需求,主动拓展特色化国际合作项目,承办了2024年郑州高新区“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行动暨科技成果转化大会、郑州轻工业大学首届新能源青年科学家论坛会议;2名青年教师完成海外研修计划;1名本科生参与“2024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的中外合作项目。学院逐步形成以高端人才为核心、以国际合作为纽带的创新生态,为新能源领域的学术突破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党建领航铸魂 治理创新固本

深化党建引领,把握发展方向。新能源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鼓励党员勇担当做表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促进作用。强化“党建+”理念,巩固“党建+就业帮扶”“党建+创新创业”“党建+志愿服务”等特色路径,推动党建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实现“党建赋能、业务提质”的双轮驱动。学院“‘碳’索家”党员志愿服务队,将低碳环保志愿行动与学科特色深度融合,构建“服务—育人—科研”闭环,助力社区绿色发展。强化育人载体建设,创办“源启”论坛、“源梦”讲坛和“源思”工作坊,为师生提供多元成长路径。

深化制度建设,保障规范运行。学院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以“院办校”改革为导向,充分发挥内生动力,不断提质增效。制定《新能源学院科研周转用房管理办法(暂行)》,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学院科研周转用房管理,建立学院科研用房管理体系,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促进学院事业可持续发展;制定《新能源学院研究生分配办法(暂行)》,进一步健全完善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优化导师与研究生的双向选择机制,实现导师资源、科研平台与学生特长的高效对接。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学院实现了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学院定期对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新能源学院将持续以“两高四着力”战略为行动纲领,深度融入国家新能源发展大局。以高站位服务“双碳”目标,以高标准深耕学科建设,以高效率推进产学研协同,以高质量培育创新人才。带领全院师生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注入不竭的绿色动能。


返回原图
/